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卷踏上西行之路第八十九章留下库图鲁克 (第1/1页)
回到客栈,淳於现向师父梦澜汇报了,当日的所见所闻。 梦澜听完笑着说到, 「新疆人离不开饢,可以三日无r0U,不能一日无饢。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b曾经说,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 因为当时的这里,处於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这种交汇,最直接的反映,就是传统新疆饮食,b如饢。」 淳於现想了想,向梦澜咨询,看看她的度娘,是否有相关信息, 「这个饢,看着像是类似面包和披萨一样,确实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那坎儿井的这项技术,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 梦澜搜索了一下,脑中曾经看过的各类文章,叹了口气说, 「关於这点,网上解释说,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 很久以来,这片沙漠地带就出现大片的绿洲。 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在哈密和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T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说道坎儿井,那是无动力引水工程,它是利用潜水自由水位的自然坡降,顺势将潜流引出地面的人工水利工程。 坎儿井源在地下60米,因气候炎热,古人们便在地下修筑了千余条全长5000公里的暗渠,储存融化的雪水。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它由竪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竪井的深度和井与井之间的距离,一般都是愈向上游竪井愈深,间距愈长,约有30至70米,愈往下游竪进愈浅,间距也愈短,约有10米到20米。 竪井是为了通风和挖掘、修理坎儿井时提土之用的。暗渠的出水口和地面的明渠联接,可以把几十米深处的地下水引到地面上来。 它是人类在吐鲁番、哈密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巨大成就,是一项防蒸发、无W染的环保水利工程。 有人将坎儿井b喻成,乾旱农业地区的地下运河,与长城、运河并列,誉为中国古代「三大人工水利工程」。 美国人亨丁顿在其着作中说:坎儿井来源古代波斯语Karēz,他认为发源於波斯,向西传播到欧洲意大利,向东自外里海地方传入新疆。 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疆考古工作者在吐鲁番所辖的托克逊县克尔硷镇,发现一幅岩画。 专家们推断这是2300年前的文物遗迹,画面上刻有水系、井、泉,其配置形式,与坎儿井极为相似。 考古专家们认为,这是新疆先民们给我们留下的,新疆在远古时代,就有坎儿井的,最有力的实物证据。」 李泽清在旁聆听片刻,沈默不语,一开口问的,却是另一个问题, 「现儿,你觉得库图鲁克这人,怎麽样?」 淳於现顿了顿,回答说, 「他算得上是个心地善良、重情重义,值得信任的朋友。 而且,就今天一起外出采办口粮,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可以看出他因为常年游走在大漠四处,不断寻求生存契机的缘故,因而对西域的各个方面,都颇为了解,也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了。」 李泽清点了点头, 「我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今後,如果他真想,长期留下跟着我们。 那就乾脆,把他留在你身边,当个帮手也好。 恰好弥补你,尚且年轻,不了解这里文化风俗的弱点。」 梦澜也赞同的点点头。 「知人善用,莫过於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