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的情人是音乐:按下播放键的8种方式,30年简明听音史 (第1/3页)
在将近140年里,大约前70年的时间都在酝酿着一项革命X发明:黑胶唱片。早期录音装置是圆筒形的,只能录8秒。1887年有了圆形的盘面,1891年美国制作出了世界上第一张唱片,35年后第一台电唱机被发明出来。能录制较长时间的密纹唱片LongPy,LP,也就是现在依然通用的每分钟33又1/3转标准的唱片1931年试验成功。1948年,通过几轮技术革新后,终于实现33又1/3转唱片批量生产,从而取代每分钟78转的老唱片。 电台广播的出现加上黑胶唱片的量产,使得音乐人的作品可以被广泛复制,脱离音乐人本身走入千家万户。在意大利导演费里尼1953年的影片《nGdaNG儿》Ivitelloni中,时髦的年轻人把便携式黑胶唱机放在路边,搁上黑胶唱片,在马路上欢乐地跳起舞。 黑胶的诞生和传播激发了流行音乐史无前例的大爆发。早年只是在自家田埂上歌唱的黑人,带着一副好嗓子走进录音室。黑人音乐、白人音乐、不同民族的音乐被第一次记录和传播,互相融合,膨胀出巨大的音乐产业,并催生出全新的音乐类型:摇滚。二战后茫然不知所措的年轻人找到了全新的发声方式。 不过黑胶之风在我国被阻截了。虽然早在1903年中国最早的录音室就在上海诞生。1908年,法国百代唱片公司在上海成立了中国最早的唱片公司之一:东方百代PathéOrient。1917年百代在上海建成最早的黑胶生产工厂,一度推动了老上海流行音乐的萌发。然而此后租界消失,几番战争加上饥荒和文革,使得我国的文化出现断代,经济条件曾经不错的家庭也几乎不可能在过了那个年代还能保留着电唱机和黑胶唱片。村上春树那种伴随着爵士黑胶唱片成长的生活对中国人来说几乎是一种奢望。 改革开放后率先带着大量港台地区和国外音乐进入我国的是卡带pactAudioCassette,又称盒式录音带、卡式录音带,并一直走红到90年代末期。 卡带是1963年荷兰飞利浦公司发明的。相较于黑胶上的凹槽一次成型不可更改、自制起来不方便、T积大不便于携带等问题,卡带都有解决方案。卡带具有小巧便携的特点,后来还发展出可反复擦除和录制的款式,为个人录制声音提供便利。索尼1979年发明的Walkman让每一位小青年可以一整天都被音乐包围。手提式录音机让公园里充满欢声笑语。每所学校,每家国有企业,都需要用录音机来播放音乐。手提式双卡录音机和收音机、电视机、缝纫机等家电一起成为80年代末小康之家的必需品。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2015中,1999年的山西,在迪厅跟着PetShopBoys的《GoWest》起舞是小城市人们最大的娱乐。 当时获取信息是很艰难的,所以每一盒卡带都弥足珍贵。加上Walkman只有快进到底的功能,切换到下一曲并不方便,听者需要特别耐心地一卷一卷听完每一首歌曲。在A面结束时像仪式一样隆重地翻面。那个年代的音乐少年都有翻录卡带和修复打口卡带的经历,难以忘怀TDK、索尼等品牌。 卡带非常不耐C。通过双卡录音机翻录音乐难免要面对多次拷贝后声音失真的问题。一盒卡带可以听的次数有限,甚至可以在一两年内就出现容易卡带、声音有偏差的情况。录音机本身也会因为老化而变得转动不匀速或者速度偏快偏慢,导致声音发生细微变化。如果说黑胶唱片会因为播放和保存问题而磨损,卡带则是速朽的。几十年前78转的黑胶现在还能播放,而一盒你特别心Ai的卡带如果每晚睡前转上2圈,则可能在你依然与这盒卡带处于热恋状态时就已经可以听出声音的变化。 这是模拟时代的尾声。数字时代不能放会直接听到卡壳的声音或者一片空白。而卡带除了卡住,正常播放的时候也可以感觉到声音的细微变化。这是数字时代不再具有的温情魅力。发生在1967年的《严肃的人》ASeriousMan,2009,导演科恩兄弟里,小男孩上课用盒式录音机听音乐,被老师没收录音机并训斥一番,配合JeffersonAirpne当年热门金曲,被卡带带入另一个世界的男孩,迷恋循环和重复的青春——这一国外60年代的景象我国要推迟到90年代才发生。 现在主要是一些对音质有特殊追求的专业录音人员还在使用卡带或类似原理的传统录音设备当然并非普通卡带,b如MONO的吉他手Taka在接受本刊采访时就提到他们新专辑制作人AteveAlbini“用起模拟磁带就像一位魔术师”参见采访:MONO吉他手Taka:艺术需要能直面自己。传奇制作人AteveAlbini认为互联网威胁到了传统录音方式。美国厂牌PolyvinylRecords至今都在坚持发行卡带纪念版。对厂牌来说,卡带代表着姿态和难以忘怀的岁月。 b得黑胶在1990年发生断崖式销量下滑、迫使卡带退出历史舞台的最主要敌手是CD。1982年,飞利浦和索尼联合开发的pactDisc诞生,同年CD播放器问世,1985年早期数据存储设备只读光盘pactDiscRead-OnlyMemory出现,1988年,企图取代空白卡带的可录光碟CD-Rpactdisc-recordable诞生。 CD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人CD很好地衔接起了人们从实物载T到数字音乐的过渡,填补了对数字音乐井喷式的渴望。 CD既可以当实T音乐媒介用于常规播放,又兼容家用电脑使用,一次购买可以拷贝到电脑里、复制到刻录盘中。遍地开花的刻录盘和更快的刻录速度,让音乐Ai好者不必再盯着看卡带旋转。虽然你大一时刻录的光碟到大四时可能就已经无法播放。2004年,刘强东正是从在大学里贩卖刻录光盘开始起家,做起了国内最大的电子商品之一:京东商场。 在中国,CD和卡带的并存从80年代一直持续要90年代末。1991年诞生的MDMiniDisc定位可读写的便携式数字碟片,起到一定搅局作用,但不影响大局。那时的有声音乐杂志都会同时发行卡带版和CD版。一些人仅凭翻录国外媒T材料就可以挣钱。 那时的CD价格数倍于黑胶。而顶着学英语的名头,每位少年少nV都有CD机,在碟贩那里可以淘到整个宇宙。当时的人们追随最新的音乐,并不纠结于所谓的模拟音质和数字音质的区别。人们被便利Xx1引,被打口碟带来的浩瀚宇宙所x1引,肆无忌惮地探索起新音乐来。 王莫之的《现代变奏》有闲阶级的上海迷幻就记录了上海音乐Ai好者获取打口碟的奇妙故事。在西g0ng门口鬼鬼祟祟接头拿货,在虬江路堆积如山的废弃电子产品中一顿淘,用电话线上网,在网络论坛上艰难地交流秘密接头地点。前一天还在大自鸣钟私会的碟贩子,次日就出现在社会新闻中,那些“JiNg神食粮”被执法人员一箱箱地取缔,“文化导师”碟贩子垂下了高昂的头。一家有品位、有最新欧美专辑的碟店就是一个文化据点,代表着文化cHa0流。当年的音乐杂志上会盘点每个城市的碟店位置。每所有文化的大学附近都会有碟店,b如复旦大学附近的2046。这些音乐Ai好者还挑三拣四,从带着一道废品标志创伤的打口碟,到没有任何破损的原盘,从垃圾倾销货到正宗走私货,甚至人r0U新鲜带回高价未拆原版碟。坊间传言最早一批碟贩子都买上了豪宅,不过后入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